<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张海:《中国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

张海:《中国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

出自:光明日报    发表时间:2010/4/29 22:59:26    点击率:1924

  2008年7月11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在本报发表文章《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在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不少书家撰写文章,就书法经典大家的性质、条件、时代特点和前景预期等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书法专业报刊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这是当代书法界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上的一次有益的交流和碰撞。这场讨论为各种观点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碰撞的机会,对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张海在自己的个展开幕之际,再次就这个问题撰写理论文章,对书法经典大家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 

  张海,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人,生于1941年9月,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海的书法以隶书和行草最为突出,在当代书坛自成一家。出版有《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书法精选》、《张海书法新作选》、《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选》等集著。2004年,张海书法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2009年在杭州、上海、南京、山东等地分别举办了《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作品还在韩国、法国、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展出。其家乡偃师市修建的“张海书法艺术馆”于2005年落成开馆。

  关于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的争论,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书法应不应该出经典、出大家,经典大家的标准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当代书坛能不能够出经典、出大家,怎样才能出经典大家。

  第一个问题涉及书法艺术的性质。汉字书法艺术起源于实用的书写行为。这种书写行为之所以能最终发展成为艺术,除了它的历史悠久、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连续性外,最重要的是一代代的书写者在满足实用需要的同时,不断追求美的创造,以满足人类的精神追求。杰出的书家经过艰苦而卓越的探索实践,一次次地把对这种美的追求推向极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大作、力作。我们便称之为经典。显然,如果没有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书法经典和大家,书法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门技艺,很难跻身于艺术之列。

  综观人类历史,有许多实用的手工技术世代相传,然而并非所有的技艺都能跻身于艺术之列,那些能发展成一门艺术的实用技艺,都是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推出了自己的艺术经典和大师巨匠。比如建筑,如果没有希腊神殿、罗马剧场、哥特式教堂和东方式宫殿这些经典建筑,如果人类仍然处于土居穴处,茅茨采椽的状态,所谓建筑艺术又从何谈起呢?同样道理,如果没有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书法大家,没有《袁安碑》、《平复帖》、《兰亭序》等经典之作,如果人类还处于刻符记事的水平,那么自然也就无所谓书法艺术了。

  书法推出了经典和大家,经典和大家造就了书法艺术,这是一个寻常道理。适意书写、不计工拙,作为一种书写状态,也许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艺术的经典和大家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造就,经典和大家的出现必然是积极探索、努力攀登、汲古溉今、孜孜不倦的结果。

  至于经典和大家的标准,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以及社会风尚也会发生变化,书法的审美格局自然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书法经典也不可能是一种模式。应该说,每个时代、每种审美思潮乃至每个时期都会有自己的经典和大家。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人们有一个误区:只要一说书法经典,就马上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些名垂千古的名篇。这些固然是经典,然而经典却不只限于这些。书法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其名气虽然赶不上这些作品,但无疑都代表了一个时期或一种风格的突出成就,从而为书法史的绵延赓续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是大家争论最多的,是当今时代能不能够出经典、出大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今天和古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对书法的发展以及出经典、出大家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世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比如毛笔退出大部分实用领域,导致使用毛笔人数的减少,这是不利于书法发展的一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实用功能的退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好促进了其艺术功能的加强。现在用毛笔写字的人固然少了,然而只要是还在使用毛笔的,大多都是为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而非为了实用的需要。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冲击的确有不利书法发展的一面,然而当代文化在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又使书法能得到多方面的滋养。比如西方审美观念的引入,形式美和平面构成理论的运用等,使得书法的表现领域更为广阔、手段更加丰富。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提升,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无疑都是非常有利的。

  当今社会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也是否定论者的一个理由。诚然,市场化、商业化倾向对书法家有着不可忽视的干扰和诱惑,一些人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面前,心性浮躁,急功近利,不愿坐“冷板凳”,不肯下苦功夫,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光。但这毕竟不是书法队伍的主流。而且这种人、这种现象并非现在才有,在以往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书法作品走向市场,对于提高书法艺术的地位、改善书家的生存环境,对于推动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趋利避害,既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使市场法则为我所用,又能使书法界保持艺术的纯洁,不致在物质利益诱惑面前失去艺术良知,这是当代书法界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如前所述,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书法经典和书法大家,而每个时代的经典大家也都带着不同的时代印记。和古代相比,今天这个时代的书法发展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呢?

  首先,古代书法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学科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今天由于学科和艺术分工的精细化,书法从其他学问和技艺中独立出来,成了一门单独的艺术。

  中国古代的书法同政治、人文、自然、伦理等紧紧结合在一起。明代项穆说:“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派,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诫,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书法雅言》)古代没有单独的书法家和书法学,凡书家皆学问大家、文章大家。因此,书法虽不独立,却有很高的地位。

  书法还是文人必备的技艺和基本素养。自魏晋以后,书法基本上是文人的专利,文人书法具有很高的地位。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所谓文人的概念,古今已有很大不同。古代所谓文人,所学者大抵皆人文学科,即所谓“国学”,而今天的知识分子,其知识结构要宽泛得多。其次,写毛笔字也不再是文人(知识分子)的必备技能。当今时代,艺术和学科皆有精细的分工,那种横跨各个门类,高居群艺之首的书法已经不复存在,书法成了一门普通的艺术。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出现像历史上的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集大学问家、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于一身的书坛大家是不现实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代书法可以脱离传统文化。书法虽具艺术的独立性,但仍然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仍然需要超越技法的层面而不断提高其品位、格调。因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从而培养造就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书坛大家,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个变化是当今时代书家的平民化。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集中在上层统治阶级手里,有成就的书家一般生长在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的上层家庭。因此,古代的书法大家基本上都是社会上层人士,或帝王将相,或达官显宦,或名流大儒,真正出身于劳动家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书法大家几乎没有。而今天,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文化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文化知识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平民大众之中广泛普及。另外,今日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达,可以使古代书法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像过去只有在宫廷中才能见到的珍贵碑帖墨迹,现在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特别是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复制的碑拓墨迹近于原作。这些都给当代人临摹古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鉴于这种变化,从理论上讲,现在很多人都具备成为书法大家的条件,书法大师巨匠也有可能在一般平民中产生。

  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是在理论上存在,事实上要成为当代书法大家,还要具备许多特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尽管和古代比起来,现在产生大家的条件比过去优越得多,但这并非意味着,今天产生书法大家要比古代容易。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第三个变化是就书法的存在和表现方式而言,古今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是现代社会展览形式的兴起。展览改变了以前人们以书法自娱或小范围交流的方式,“写给别人看”,给尽可能多的人看,成了书写的主要目的之一。目的不同引起书写心态的变化,使得现代人在书写时,不但考虑书法本身,同时也考虑它的形式、载体,以及对视觉效果构成影响的种种因素。

  展览的兴起,导致竞争机制的形成。广泛传播既然是书写行为的一种主要目的,那么受众的评价也势必对书写者的创作行为构成重要影响,致使书法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如作品的大型化、规模化,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化,运用艺术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作品的个性化等等。这种竞争使得书法进入竞技时代,驱使人们挖空心思标新立异,力求出人头地、不同凡响,而那种适意挥洒、不计工拙、自慰自足的传统书写方式和书法作品已退居次要的地位。

  一些人对书法的展览方式和竞技行为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式破坏了书法的宁静,有违文人书法温柔敦厚、孤芳自赏的精神。姑且不论这种说法的对错,现在的问题是,这是现代社会的书法发展趋势,是当代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各级书协和有关社团不再举办展览,展览这种形式也不会消失。而只要展览存在,竞争和竞技就是必然的。

  同世间所有事物一样,展览和竞争也有其两面性。作为当代书法的生存常态,这种方式会把最优秀的书家吸纳进来,推动当代的书法大家和书法经典在竞技中产生,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诸如跟风现象、哗众取宠、过分注重形式以及评委导向等问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不利影响,为推出当代书法经典和大家服务。

  所谓经典和大家,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里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经典和大家需要接受时间检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经历一定的过程。有些作品、书家的真正艺术价值,也许在短时期内不被人们充分认识,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得到认可。还有些书家和作品,当时人们评价很高,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也许会证明其价值不是很高。历史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即使今天在展览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作品,也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真正价值。其二,所谓经典和大家,不可能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此,不要期望所有人的意见都统一后才去认定经典和大家。

  我们说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决不是说现在就把经典大家评出来,把一顶顶桂冠发到个人手上。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唤起书界创作艺术精品的意识。我们这一代书家,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一方面是经过相当时期的禁锢,人们在对书法传统的理解以及技法的传承等方面遇到了相当的隔膜和障碍;另一方面,书法复兴的热潮又遇到了当今社会市场化、商业化的冲击。今天的书法家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艺术信念,就有可能使书法艺术淹没于经济利益的大潮之中,到头来人们会发现,在表面的喧嚣过后,缺乏经得起历史检验,足以代表时代高度的经典作品和书坛大家。当代书家应该树立这种创作精品的意识,树立高远的艺术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精品、经典,我们这个时代也才能出现真正的书法大家。

  在当今条件下,中国书法如何才能出经典出大家?在这方面应该做的工作很多,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其重要:

  第一,要澄清认识,承担责任。

  时代呼唤书法经典大家,时代造就书法经典大家。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兴起的书法热,作为当代艺术史上独特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书法传统有着巨大的张力,另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对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热爱。书法发展的深厚根源在人民群众之中,离开广大人民群众,光靠圈子里的几个人自己在那里玩书法,是绝对热不起来的。每一个书家都应认识到这一点。继承历史传统,把书法艺术推向新的时代的高度,创造出当代艺术经典,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书家的责任。书家绝不可把书法仅仅当作个人的事情,可以随心所欲任意涂抹,而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远离物欲的喧嚣,摒弃名利的诱惑,立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传统、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第二,要继承传统,把握时代。就书法艺术自身而言,要想出经典大家,必须深入传统,把握时代。

  书法经典必须从传统中来,这是书法艺术的性质决定的。任何想撇开传统、背离传统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中国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书法传统浩若烟海,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而目前我们对传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进而影响到对传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在这方面,创作界、理论界、教育界也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除了继承传统,还要把握时代。时代在发展,今天的经典大家不可能等同于历史上的经典大家。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书法艺术中如何体现,对今天扑面而来的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形式、新方法如何取舍,如何推动书法艺术创新发展,努力创造当代艺术经典等,这是当代书法界需要重视并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三,办好活动,完善机制。

  如前所述,展览既然是当代书法的主要生存状态和传播方式,我们就必须面对它、重视它,精心策划、精心实施,使之在打造当代经典大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形式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消极影响。现在的任务是要不断完善各种展览、比赛的机制,努力提高其科学化水平,使其更加公正公开,更加有利于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除了举办展览,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打造经典、推出大家。在这里,我们还要充分调动书法媒体、评论界、书法教育研究机构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书法艺术发展繁荣的良好局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